*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引言
2025年全球神经纤维瘤病(NF)大会于 2025年6 月 21~24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作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本届大会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神经纤维瘤病诊疗的最新突破。NF1患者可出现咖啡牛奶斑、神经纤维瘤、胶质瘤等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且可伴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有8%~13%的NF1患者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有发展成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的风险,这将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如何正确认识NF1相关的各系统并发症及其恶变征象,对于NF1的个体化诊治非常关键。
2025NF大会系列报道聚焦并深度解读NF1及PN领域的最新成果,本篇作为该系列终篇,撷取大会中NF1并发症及恶变相关的12篇精选摘要,与读者共享。通过这6篇系统性报道,我们旨在为读者呈现NF1及PN从发病机制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景视角。
在深入报道大会前沿动态的同时,本系列报道还特别邀请了多位亲临会议现场的中国专家对大会进行深度点评。这些学者们立足中国NF1诊疗实践与研究进展,对本次大会展现的NF领域全球发展趋势进行了独到解读。不仅精准剖析了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异同,更结合中国患者特点和临床经验,对领域内创新技术的应用潜力、靶向治疗的优化路径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分享了具有中国洞察的见解。这些点评深刻反映了中国在该领域日益提升的学术影响力与实践智慧,为全球NF1诊疗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视角。
NF1的多系统并发症
标题:骶髂关节发育异常是NF1中一种未被充分报告的并发症
作者:Eva Dombi, MD, Pediatric Oncology Branc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Bethesda, MD
研究目的:阐述儿童及青年NF1患者中一种累及骶髂关节的可能的新型NF1相关骶髂关节发育异常。
研究方法:本研究报告了3例NF1患者,其全身MRI(WB-MRI)显示骶髂关节受累,患者来自芝加哥 Ann & Robert H. Lurie 儿童医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开展的一项 NF1 纵向研究(NCT05238909)中的112名参与者队列,对其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进行了详细回顾。
研究结果:病例1-3均为女性,WB-MRI检查时年龄分别为12、17及32岁。所有病例均存在毗邻骶髂关节的体内PN。三名患者均无临床症状,无关节脱位或疼痛史。
病例1:首次WB-MRI显示右侧骶髂关节骨发育不良伴纤维脂肪部增宽。一年后随访WB-MRI显示关节内存在符合浸润性PN的线性软组织异常,肿瘤体积过小无法量化。
病例2:首次WB-MRI发现右侧髂后嵴及半骶骨发育不良伴右侧S1神经孔异常增宽,T2高信号区域延伸至神经孔,符合局灶弥漫性PN,肿瘤体积过小无法量化。
病例3:首次WB-MRI显示左侧骶髂关节上部增宽伴发育不良,关节纤维脂肪部T2高信号延伸至皮下组织。次年复查发现PN网状组织从关节向后方软组织浸润,肿瘤体积达61.7 mL。
讨论与结论:本研究揭示了NF1患者中一种未被充分认识的骶髂关节发育异常。其特征性MRI表现为弥漫性非肿块型PN组织浸润导致的关节增宽,伴相关骨发育不良。三例无症状患者的PN证实了WB-MRI的临床价值。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749
标题:伴椎管内肿瘤的脊柱畸形NF-1患者无需肿瘤切除的矫正手术研究
作者:Jun Qiao, PhD, Division of Spine Surgery,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研究目的:探讨伴椎管内肿瘤的NF-1相关脊柱畸形患者,在不切除肿瘤的情况下实施矫正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矫正手术的NF-1合并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例。影像学评估包括冠状位与矢状位脊柱序列及骨盆参数:(1)主胸腰/腰弯侧凸角与次胸弯侧凸角;(2)矢状面参数(T5–T12角、T10–L2角、L1–S1角及脊柱矢状轴偏移SVA);(3)骨盆参数(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骨盆入射角);(4)矫正率:(术前Cobb角–术后Cobb角)/术前Cobb角。所有患者均行全节段脊柱MRI检查,评估以下指标:(1)肿瘤节段;(2)单发或多发;(3)肿瘤范围;(4)最大狭窄指数(横截面上肿瘤最大面积与椎管面积的比值)。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功能。
研究结果:共纳入73例患者(男32例,女41例),平均年龄11.4±3.7岁。术后ASIA评分平均提升1.7级,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4.5分。肿瘤侵袭率由术前63%降至术后36%。冠状面主弯角度由68.3°降至19.4°,后凸角度由35.2°改善至12.2°。
研究结论:对于伴椎管内肿瘤的NF-1相关脊柱畸形患者,不切除肿瘤的矫正手术仍可实现满意的畸形矫正与神经功能改善。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583
标题:中国NF1患者延迟诊断与严重皮肤表现的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Xing Hu, MD, PhD, Changsha Aier Eye Hospital,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China
研究目的:尽NF1的表型特征在西方人群中已明确,但亚洲人群的系统性数据仍显著缺乏。本研究旨在:(1)描绘中国大规模NF1患者的临床谱系;(2)通过无监督聚类识别特征性表型亚组;(3)与美国队列直接比较以阐明潜在种族差异。
研究方法:该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1313例中国NF1患者(女性57.3%,中位年龄19岁),通过医师评估(52.1%)与结构化患者调查(47.9%)收集数据。标准化评估包括肿瘤负荷(皮肤/丛状/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皮肤特征(咖啡牛奶斑、雀斑)、骨骼异常及恶性转化。采用k均值聚类进行表型分型,并与800例美国NF1患者进行Bonferroni校正的χ2检验/t检验比较。
研究结果:中国患者诊断显著延迟,20岁后确诊的患者比例为86.1%,显著高于美国的23.3%(P<0.001)。相较于美国患者数据,皮肤神经纤维瘤(cNFs)更严重,cNFs>500个的患者占比明显更高(27.5% vs 19.9%)。MPNST(8.2% vs 4.4%,P=0.002)及骨骼异常(脊柱侧凸41.1% vs 17.1%,病理性骨折49.9% vs 6.4%)发生率显著更高(P值均<0.001),但椎管内神经纤维瘤(8.0% vs 27.2%)、虹膜Lisch结节(11.2% vs 54.1%)和视路胶质瘤(2.4% vs 12.7%)较少见(P值均<0.001)。聚类分析揭示四种亚型:神经重症型(高PN/恶性转化率)、皮肤型(多发cNFs)、遗传型(家族性中度表型)和温和型(迟发/症状少)。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患者慢性瘙痒(13.5% vs 55.7%)与疼痛(18.3% vs 64.5%)主诉显著更少(P值均<0.001)。
研究结论:本研究揭示NF1表现存在显著种族差异:相较于西方人群,中国患者具有独特的肿瘤分布模式、更高发的骨骼病变及延迟诊断特征。研究结果支持制定人群特异性监测方案,并验证了表型聚类在疾病精准管理中的价值。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7995
标题:494例NF1患者cNFs自然史研究的基线特征与横断面分析
作者:Mandi Johnson, MB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研究目的:cNFs是95%以上NF1患者发生的良性肿瘤,虽被普遍认为是NF1最困扰的表型,但其自然史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系统收集cNF纵向数据,旨在:(1)为未来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依据;(2)识别高风险人群;(3)验证评估终点。
研究方法:招募全年龄段NF1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治疗史及患者报告结局(PROs)。采用Vectra WB360进行3D全身摄影,通过Invitae NF1检测进行基因分析。基于数字图像将cNF负荷分为:低(≤10个)、中(11-50个)、高(>50个),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共纳入494例参与者,中位年龄29岁(范围0.9-91岁);女性289例(58%),男性205例(42%);报告种族:白人63%、黑人20%、亚裔5%、西班牙裔4%、混血8%;Fitzpatrick皮肤光型:I型2%、II型48%、III型21%、IV型10%、V型16%、VI型3%;家族性NF1 179例(36%),散发性255例(52%),遗传模式不明60例(12%);全身性NF1突变476例(96%),嵌合/节段型10例(2%),未知8例(2%);基因检测显示:移码/无义突变364例(74%),微缺失25例(5%),其他变异45例(9%),阴性结果35例(7%);15例(3%)接受MEK抑制剂治疗并单独分层;cNF负荷:高负荷102例(21%),中负荷87例(18%),低负荷301例(61%),4例(<1%)无法评估。所有高负荷病例年龄均>20岁。基于Skindex量表的最常见cNF相关主诉:影响外观261例、对cNF的担忧250例、烦恼246例、尴尬237例、挫败感235例,此外瘙痒210例、疼痛161例和刺激感184例也较常见。140人(28%)报告cNF影响日常生活。
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在大规模多样化NF1队列中建立了全身cNF负荷基线数据,证实cNF可见于所有种族(最小2岁患儿),但高负荷(≥50个)仅见于20岁以上成人;无论cNF负荷如何,68%患者(含儿童)存在症状或功能损害,凸显治疗需求;该队列可作为未来cNF治疗研究的潜在对照组,后续将重点探索cNF随时间演变规律、肿瘤大小/症状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评估终点的优化验证。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讲课时间:6月23日 下午4:15-4:30
标题:NF1青少年患者情绪智力康复项目的评估: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Francina Lombardi, Neuropediatrics Department, FLENI, Buenos Aires, Argentina
引言
NF1患者常伴随显著的神经认知与情绪管理障碍。情绪智力(EI)作为个体识别、理解、调控自我及他人情绪的核心能力,其缺陷可能加剧社交困难、降低生活质量并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结构化干预框架,系统评估不同康复策略对NF1患者EI的改善效果,为个体化循证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目标:主要目标:比较三种康复方案对NF1患者EI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次要目标包括:(1)评估干预措施对生活质量及情绪调节的改善效果;(2)分析康复后疼痛管理等临床症状变化;(3)验证不同干预策略的可行性与接受度
研究设计: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60例16:~24岁NF1患者,随机分配至三种干预组,持续24周。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比较干预前后差异,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参与者反馈。
评估方案:
(1)基线评估:MSCEIT量表(情绪智力客观认知测评)、DERS量表(情绪调节困难自评)、BASC-3行为评估系统(情绪-行为-社交功能多维分析)、生活质量及疼痛感知量化评分
(2)终点评估:干预24周后重复上述测评
(3)结局指标:主要结局为基线EI评分变化量,次要结局包括生活质量改善度、疼痛管理效能、干预方案依从性与满意度。
研究结论与意义:
情绪智力是NF1患者应对疾病挑战的关键能力,其康复可能显著提升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及逆境应对能力。本研究将首次为NF1青少年患者提供包括不同EI干预方案的疗效等级证据、情绪-行为-社交功能的协同改善路径、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决策框架。研究成果有望优化现有康复体系,通过提升EI核心技能,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感。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703
标题:NF1患者自闭症及神经发育障碍特征研究:PANDA项目最终结果
作者:Jonathan M Payne, PsyD, Murdoch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Australia
研究目的:确定大型NF1患者队列中的自闭症患病率,并分析自闭症与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关联。
研究方法:该项国际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了191例未经神经认知缺陷筛选的NF1儿童混着(3~15岁)。参与者接受了神经心理学评估,包括家长报告的自闭特质(SRS-2)。SRS-2评分升高(T≥60)的儿童接受了全面的自闭症评估,包括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2(ADOS-2)和修订版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R)。多学科专家小组根据DSM-5-TR标准确定自闭症诊断。参与者分为:(1)无自闭特质;(2)广泛自闭表型(阈下症状);(3)确诊自闭症。
研究结果:95例(50%)NF1参与者无自闭特质,42例(22%)表现为广泛自闭表型,54例符合DSM-5-TR自闭症诊断标准(患病率:28%;95%CI,21.8%-34.9%)。与普通人群(约2%)相比,NF1儿童确诊自闭症的概率高14.1倍。自闭症患病率在男性(28.6%;95%CI,20.2%-38.2%;n=105)与女性(27.3%;95%CI,18.3%-37.8%,n=88)之间无差异,在散发型(26.3%;95%CI,18.6%-35.2%,n=118)与家族型(29.7%;95%CI,19.7%-41.5%,n=74)NF1之间也无差异(LR=0.27,P=0.60)。
智力测试显示,NF1合并自闭症组和广泛自闭表型组的言语智商显著低于无自闭特质组(P值均<0.01),但非言语智商无组间差异(P值均>0.16)。阅读、拼写和数学学业成绩在NF1各组间也无差异(P值均>0.29)。
广泛自闭表型组和NF1合并自闭症组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抑郁、焦虑和执行行为问题均显著高于无自闭特质组(P<0.01)。
适应功能在各组间存在差异,NF1合并自闭症组得分最低,广泛自闭表型组次之,无自闭特质组适应功能最高(P<0.01)。
研究结论:研究结果强调了NF1儿童中自闭症的高患病率及其对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与无自闭特质组相比,NF1合并自闭症组和广泛自闭表型组患者在言语智力、ADHD症状、情绪障碍、执行行为和适应功能方面面临显著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诊断与较差的适应功能具有独特关联。这些发现深化了我们对NF1儿童认知、行为和适应功能困难的理解,进一步证实NF1是一种导致自闭症高风险的单基因综合征,强调了针对性评估、干预和监测的必要性。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658
NF1儿童患者ADHD症状的年龄趋势——基于八家机构数据的整合分析
作者:Yang Hou, Ph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研究目的:NF1儿童患者出现ADHD症状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发育同龄人。然而,NF1儿童患者ADHD症状的年龄进展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NF1儿童患者ADHD症状的年龄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如何随人口学和NF1相关疾病因素变化。
研究方法:采用整合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来自八家机构的904例NF1儿童(3~18岁)个体数据。通过家长报告的Conners量表和ADHD评定量表收集ADHD症状。使用时变效应模型(TVEM)分析ADHD症状的年龄模式及其与性别、父母教育水平和NF1遗传模式的动态关联。TVEM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可连续估计各年龄段的变量关联,并提供带95%CI的曲线截距和斜率估计。若CI不包含常模均值50则表明显著偏离常模组,不同年龄点或组别间的CI不重叠则表明存在显著年龄或组间差异(如男孩vs女孩)。
研究结果:(1)ADHD症状评分在3~18岁期间均持续高于常模均值。两种症状的年龄趋势均呈倒U型模式:儿童早期上升,约10岁达峰,随后在青春期逐渐下降(示例见图1)。 (2)各亚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女孩(相比男孩)在8~15岁期间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注意缺陷症状(图2),在5-9岁期间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多动/冲动症状。(3)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儿童相比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儿童在5-8岁期间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注意缺陷症状,在5~14岁期间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多动/冲动症状。(4)家族性与散发性NF1儿童的ADHD症状年龄趋势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NF1儿童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晚期持续表现出比正常发育同龄人更严重的ADHD症状,症状在青春早期达到高峰。某些亚组(包括女孩相比男孩、父母教育程度低相比高的儿童)在特定年龄段表现出更严重的症状。这些发现强调需要针对年龄特点的个体化干预措施。针对高风险群体的早期干预和定制化行为管理等靶向支持策略,或可改善NF1儿童的预后。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讲课时间:6月23日 下午4:45-5:00
与恶性肿瘤的较量:NF1的恶变风险
标题:开发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基因组学检测方法用于MPNST与ANNUBP鉴别诊断
作者:Bernat Gel, Germans Trias i Pujol Research Institute (IGTP)
研究背景:MPNST是一种预后较差的软组织肉瘤,也是NF1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NF1背景下,MPNST通常由良性PN经ANNUBP这一癌前状态发展而来,但目前无法判断特定ANNUBP是否会进展为MPNST。手术是当前唯一根治手段,但这些肿瘤在影像学和组织学(尤其是过渡阶段)的鉴别存在困难。
研究目的:本项目旨在基于MPNST常见变异开发新型分子检测方法,用于ANNUBP与MPNST的鉴别诊断(包括MPNST转化早期的ANNUBP检测)。该检测采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利用其选择性测序能力实现计算机富集分析,并能同步检测核苷酸序列和DNA甲基化。
研究方法: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RNA测序和甲基化芯片对一组MPNST进行详细基因组特征分析,在遗传学、基因组学(拷贝数变异、杂合性缺失和染色体重排)和表观基因组学层面鉴定了MPNST亚群的常见变异。针对这些区域设计了富集panel,目前正在手术标本和微创活检样本中测试其性能。同时开发定制化数据分析流程,用于处理生成数据、提取关键特征并生成基于数据的样本分类结论。
预期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正在开发的新型基因组学工具有望改善ANNUBP与MPNST诊断,可能对患者管理、生存质量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827
标题:NF1患者中不同类型MPNST的鉴定
作者:Eduard Serra, PhD, Germans Trias i Pujol Research Institute (IGTP)
研究背景:MPNST是一种侵袭性软组织肉瘤,可散发或在NF1背景中发生。MPNST易转移且预后差,由于不同肿瘤实体可能具有重叠的组织学特征,MPNST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且存在异质性。本研究认为的MPNST发展进程如下:MPNST起始于起源细胞中关键抑癌基因(TSG)(NF1、CDKN2A、SUZ12/EED、TP53)的缺失。随后发生与细胞存活相容的基因组重排以促进肿瘤进展。最终形成的细胞特性及其表达和功能特征将决定MPNST的组织学和临床行为。
研究目的:本项目旨在阐明MPNST的基因组特征,评估其对理解MPNST异质性的价值,并识别潜在的生物学和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我们对20例临床诊断的MPNST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确定了MPNST的常见遗传和基因组特征,如TSG失活特征、低突变负荷、无激活突变、全局LOH状态和拷贝中性(CN)LOH区域以及特定的拷贝数基因组谱。这些特征在Cortes-Ciriano等人2023年公布的50例额外MPNST队列中得到了验证。基于扩展样本集和这些基因组特征,我们在NF1患者中鉴定出三种主要MPNST类型,其区分依据主要是失活TSG的组合模式。
研究结果:第一类MPNST表现为
NF1CDKN2APRC2失活,具有常规组织学特征和 H3K27三甲基化缺失。第二类表现为NF1TP53PRC2失活,伴有异源成分的常规组织学、 H3K27三甲基化缺失以及常见的2n基因组LOH。第三类仅见于NF1患者,表现为NF1CDKN2A失活、高度重排的基因组、无激活突变,保持 H3K27三甲基化的常规MPNST组织学。此外,我们还发现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 ( 初诊为 MPNST ) ,具有不同的 TSG失活特征、激活突变以及多样化的组织学表现和甲基化模式,该组可能包含许多非MPNST肿瘤,需进一步表征。
研究意义:我们将展示这种NF1相关MPNST分类体系潜在的生物学和临床意义。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847
标题:多参数生物标志物开发预测NF1恶性转化
作者:Shivani Ahlawat, MD,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and Radiological Scienc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ltimore, MD
研究背景与目的:非典型神经纤维瘤(aNF)/ANNUBP已被确定为NF1-MPNST的癌前病变,影像学上表现为\"局灶性结节样病灶\"(DNLs)。本研究前瞻性评估了具有恶性肿瘤临床遗传学\"高风险\"特征的NF1患者中DNLs的发生频率、多参数WB-MRI特征及自然病程。
研究方法:该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连续入组基于以下标准被认为具有MPNST发展\"高风险\"的NF1患者:遗传学(如NF1微缺失)、ANNUBP/aNF或MPNST个人/家族史、巨大PN负荷(定义为多发pNF或单个>3cm)或既往放疗史。参与者按标准方案接受每年一次无对比剂全身MRI检查(包括各向同性三维T2短时反转恢复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图),持续五年。两位肌肉骨骼放射科医师记录基线和后续1~4年WB-MRI中DNLs(定义为最大直径>3cm且无\"靶征\")的存在及影像特征。以所有取样病灶的组织学结果或良性DNLs>12个月的临床稳定性作为参考标准。
研究结果:前瞻性入组83例合格参与者,81例完成WB-MRI检查(中位年龄31岁;男性40.7%)。入组者的高风险标准为:巨大体内PN(84%)、微缺失综合征(13.6%)、既往放疗史(4.9%)以及ANNUBP/aNF(1.2%)或MPNST(24.7%)个人史。基线WB-MRI(n=81)检出58个DNLs(26%),根据影像特征或组织学分为MPNST(9%)、ANNUBP(4%)或良性(90%)。恶性DNLs多表现为扩散受限(平均ADCmin=0.07×10-3mm2/s,P<0.01)。第1年WB-MRI(n=69)检出2个新发DNLs,1个DNLs出现生长伴ADC值下降,最终均经组织学证实为MPNST。第2年(n=41)和第3年(n=13)WB-MRI未发现既有DNLs变化或新发DNLs。
研究结论:虽然“高风险”NF1患者基线WB-MRI中DNLs检出率高(26%),但多数(90%)呈良性病程。81例参与者3年内共确诊8例MPNST。WB-MRI扩散受限(ADCmin<1.0×10-3mm2/s)是DNLs恶变的潜在标志物。该人群中DNLs新发或生长罕见(~4%),但对恶性转化具有高预测价值。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886
标题:NF1患者的癌症风险:日本遗传性肿瘤队列研究
作者:Mashu Futagawa, PhD, Department of Clinical Genomic Medicine, Okayam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Dent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Japan
研究目的:既往研究报道NF1患者肿瘤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Uusitalo E等,2016;Landry JP等,2021)。然而针对日本NF1患者癌症风险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经基因检测确诊NF1致病性变异(PV)患者的癌症发生风险。
研究方法:研究回顾了日本中西部遗传性肿瘤队列研究(https://cgm.hsc.okayama-u.ac.jp/en/cohort/)中52例携带NF1 PV患者的恶性肿瘤病史,并分析恶性肿瘤风险是否与NF1 PV类型或位点相关。
研究结果:患者初诊平均年龄36±21.4岁(范围:2-76岁),女性占55.8%。34.6%(18/52)有恶性肿瘤病史。成人患者(≥18岁)中43.6%(17/39)有恶性肿瘤病史,包括MPNST7.7%(3/39)和女性乳腺癌20%(5/25)。成年女性乳腺癌确诊平均年龄54.8岁。值得注意的是,错义变异携带者表现出更高的恶性肿瘤风险趋势。
研究结论:NF1 PV携带者的乳腺癌确诊平均年龄高于该人群通常报道的30~50岁发病年龄,提示对该人群的乳腺癌监测应延续至50岁之后。本研究表明日本NF1患者具有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生风险,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NF1相关的其他恶性肿瘤风险因素。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726
标题:SHP2与CDK4/6联合抑制方案可清除MPNST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作者:Lindy Zhang, MD, Ph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研究背景:MPNST的发生发展与抑癌蛋白神经纤维蛋白缺失导致的RAS效应通路过度激活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发现,在免疫缺陷的MPNST临床前模型中,SHP2抑制剂与CDK4/6抑制剂联用具有抗肿瘤活性。但肿瘤内免疫细胞是否增强靶向治疗疗效,以及这些治疗如何影响肿瘤免疫仍属未知。最新证据表明,分子靶向治疗具有免疫调节效应,提示其与免疫治疗联用可能产生更持久的应答。在人类MPNST研究中发现,病理性肿瘤内髓系细胞会促进免疫监视逃逸。小分子抑制剂不仅能直接靶向肿瘤细胞,还可改变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从而在新型联合方案中增强免疫治疗应答。本研究旨在阐明SHP2与CDK4/6抑制剂这类分子靶向治疗与MPNST临床前模型中肿瘤免疫生物学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采用免疫正常的NF1-/-;Ink4a/Arf-/-同源小鼠MPNST模型,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与靶向抑制剂的相互作用。荷瘤小鼠分别接受TNO155(SHP2抑制剂)、ribociclib(CDK4/6抑制剂)及两者联合治疗。通过免疫组化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主要发现:联合治疗方案在同源小鼠模型中展现出显著抗肿瘤效果,TNO155单药可清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并增加肿瘤浸润CD8+ T细胞。Ribociclib的加入进一步减少TAM群体,TNO155能清除肿瘤内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但ribociclib对此无协同作用。
结论与展望:SHP2与CDK4/6抑制剂可显著改变TIME组成。SHP2抑制剂展现的免疫调节效应为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应聚焦靶向药物作用后TIME内的适应性信号变化,这将为设计MPNST新型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关键线索。
专家寄语

曹隽教授
主任医师 副教授骨科副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
【学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
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脊柱医学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
中国计算机辅助外科学会委员
北京市西城区妇幼健康特聘专家
【学术情况】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外科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儿骨科工作,并曾作为北京青年优秀人才项目成员于海外学习:赴美国纽约摩根士丹利儿童医院、赴美国德克萨斯TSRH医院,赴美国圣迭戈儿童医院及欧洲法国图尔儿童医院以及芬兰图尔库儿童医院访问学习,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儿童骨科诊疗理念和技术。主持及参与多项儿童脊柱及髋关节畸形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张金哲小儿外科学》、《实用小儿骨科学》等著作。
寄语
I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nf1基因突变,从而导致nf1蛋白失活,最终造成临床一系列的症状及外观表现。不同于临床经常关注到的肿瘤和皮肤、牛奶咖啡斑的表现,骨科问题、骨骼系统异常也是NF1患者中非常容易合并的畸形和表现。此类疾病,常表现为脊柱侧弯,胫腓骨假关节以及下肢不等长等情况。随着患者生长发育,畸形会逐渐加重,从而严重的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北京儿童医院骨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I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骨骼系统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我非常高兴参加了此次大会,对全球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学习,和国外的专家也进行了非常充分的沟通,了解到了国内的优势和不足的地方。这更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进一步深耕,挖掘不断探索的决心。本次会议上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和骨科联合公布了最新的NF1患者服用司美替尼治疗的远期的疗效水平。在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在各个领域对NF1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治疗,争取更好的让这些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

王丹 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副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
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问学者
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最美青年儿科医师”
浙江省医坛新秀
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
CirculationCell Rep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寄语
1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显性遗传病(NF1),发生率约1/3000,纳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NF1累及多系统,需要多学科长程综合管理。30-50%的NF1患者会出现丛状神经纤维瘤(PN)。这种类型的神经纤维瘤在儿童期通常表现为快速生长。PN在生长时期会对周围组织施加压力,导致剧烈疼痛、神经损伤和骨骼破坏。PN可发生在全身,但通常见于头颈部和四肢。根据其位置可导致多种症状,包括视觉或听觉损伤、气道阻塞、言语和吞咽困难、运动功能障碍、肠或膀胱功能障碍、毁容和存在恶变风险。因此,所有NF1患者都应仔细检查评估是否存在PN,并监测其生长。参加本次CTF大会,跟国外的专家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学习。了解了PN恶变可能的分子机制,对PN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的工作中,希望能为NF1-PN儿童提供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的诊疗。

李常兴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担任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Dermatology》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十五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遗传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委员等职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次。
寄语
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遗传性皮肤病与罕见病的研究,并在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的临床诊疗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发感受到NF1在发病机制、临床异质性及治疗策略上的高度复杂性。
本次参加2025CTF国际会议,通过大会报告的系统学习、专题研讨的积极参与,以及与领域专家的深入交流,我们对NF1的发病机制、全病程管理以及新兴治疗策略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新的认识和经验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疾病特点,为NF1患者提供更精准化的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
本文点评专家:曹隽教授,王丹教授,李常兴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3428,过期日期:2025-12-31
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